1

红旗渠河南省
作者:光大旅行…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5

咨询电话:0391-2620013,2627722

       朋友,有一首歌曲您还记得吗?"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这首激昂雄壮的歌曲,把我们引到那艰苦创业的岁月。

      20世纪60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在河南省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2006年05月25日,红旗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红旗渠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岭。

  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其中,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1.林县县委发出引漳人林的动员号召;2.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3、凌空除险;4、千军万马战太行。

  在千军万马战太行浮雕右侧,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 ,承担截流任务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 在一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幅是"青年洞"。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要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原是乱石堆坝,其坝高雄踞亚洲第三位。设计总库容77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530万立方米。后经过沥青处理大坝印水面和高压混凝土岩缝灌浆,现大坝性能良好。它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现在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

  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车;中间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过洪水。现在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

  第六幅是"红英汇流"。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南下,英雄渠沿淅河东流,至合涧镇西汇合,形成了一处优美的飞流直泻奔腾图。有诗赞曰:"珠溅花飞雪裹玉,流激瀑泻浪逐波。闸开倾进琼浆液,两韵一渠唱凯歌"。

  总干渠分水闸,是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总干渠分水闸楼顶高悬郭沫若亲笔书写的"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闸门内奔泻出两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东峦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流,浇灌着姚村、城关、合涧等35.2万亩土地;二干渠沿山坡东南方向到横水镇马店村,浇灌着姚村、河顺、横水等11.6万亩。三干渠在分水岭双孔隧入口处,距分水闸500米,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浇灌着任村、东岗、河顺等4.6万亩土地。

  1997年,分水闸实现了计算机遥控观察调节水位,使红旗渠灌区达到了国内自动化管理先进水平。

  在分水闸的后面,有一座"红旗渠"纪念亭。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筑。纪念亭匠额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亭内悬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反映林县干旱历史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图片;红旗渠通水和红旗渠效益图片图表;还有当年民工修渠时用过的工具及充饥吃的野菜标本。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

  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
  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一派雄险秀丽的景色!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虎口崖位于凌云亭东,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被开渫炮震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需要有大智大勇,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腰系大绳,下堑除险。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像腾飞于苍穹的雄鹰,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但这伙"虎口拔牙"的勇士们有时也会被虎咬上一口,除险队长任羊成有一次摔在圪针窝里,差点送掉性命。

  神工铺位于虎口崖下,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神工铺就是当年修渠民工居住过的地方。

  山碑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

  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于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青年洞景区主要景点。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设计流量为23秒立方米,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

  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众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天每人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还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了红旗渠。他沿渠观看了雄伟的红旗渠工程,详细看了碑刻等文物,听了讲解员的实地情况介绍后感慨地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居然能保持那么乐观的情绪,就是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所以,我昨天在抗大纪念会上讲不要忘记创业时期的艰难岁月。在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山中岁月、洞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修渠的人。"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题词镌刻在太行石壁上,激励全市人民将红旗渠艰苦创业精神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个太行脚下的小村落有个美丽的名字叫砚花水,以砚台之水花为村庄冠名,足以想见林县人的视水如命。今天老人们有幸在迟暮之年不再为水所困,可那世世苦旱的干涸日子却依然在他们心中刻下了挥之不去的岁月留痕。无缺水之忧的下一代已经很难想象院外这口已然干枯的老井在祖辈生活中的意义所在,也不再有人去留意这井沿边上绳索勒出的屡屡痕迹。它们的默默存在只是为了告知后人这块土地上的过往生活。于是,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从这里被慢慢地打开了。

  [采访]

  时任林县县长李运宝:盼水盼到啥程度呢。给孩子起名都要带水,就叫金水银水甜水,啥水啥水,不叫这个水也要想法带上个三点水

  水成了林县历朝历代的最大难题。明朝的万历年间,有一个叫谢思聪的举人到林县当了知县,他修了一条9公里长的小水渠,后人称之为谢公渠,谢公渠虽然只有1尺多宽,潺潺渠水却一直流淌了400多年。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谢知县,在渠旁建了一座谢公祠。

  近400年后的1954年,林县又来了一位年仅26岁的地方官,这里严重缺水的状况让他无法坐视,决定修渠,这个人的名字叫杨贵。
当年的杨贵

采访杨贵

  [采访]

  林县县委书记杨贵:“那时候说起修水的话,可以说是整个群众的迫切要求,所以在60年的时候,59年来了个大旱,更使我们印象深,下决心使我们搞水利。”

  在林县的北部,有一条漳河,水量比较丰富,但崇山峻岭的阻隔让林县人世代守着漳河种旱地。1959年,县委书记的杨贵经过四年考察,认为只有将漳河水引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

  [采访]

  林县县委书记杨贵:那时候说起修水的话,是群众的迫切要求。所以在60年代来了个大旱,更使我们印象深刻。到1960年我们就想,虽然说是困难,也要下定决心搞水利。

  《红旗渠》摄影师赵化:了不起,真是了不起。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一条小河过去,想的是真大胆,简直神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杨贵:问题是当时经济困难。我们还有一个条件,当时我们有些储备粮。另外我们县里还常年积了一点钱,有二百多万的样子,就是依靠这点资本,所以开始修这个渠了。

  《红旗渠》总导演郝玉生:我们拍一部关于反映农村的片子。就到了农村采访,到了林县一看,正好是红旗渠刚开始修建,2月修建,我们4月到这个地方。我们一听说这个事情就被吸引了。觉得红旗渠非要在这部农村影片中表现出来。我记得清清楚楚,我们4月份来第一组开拍的镜头就是在这么一个高山上,拍城关公社的书记带着几个年轻人在上面爬,爬了以后在中间栓上绳子打炮眼。第一组镜头就是拍的这个。5月1日我们在漳河对面架上机器拍的这个大爆炸,现在影片中出现的漳河水大爆炸就是那次拍的。

  郝玉生:“从此以后,60年、61年、62年、64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每年都要来一次,拍红旗渠一个是我们受感动,而且感觉到这是我们作为新闻电影工作者一个义务和天职,所以红旗渠修了十年,咱们新影在那里拍了十年。
红旗渠总导演郝玉生

漳河水大爆炸

  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拍摄,连郝玉生自己也说不清楚了。但他清楚的记得,十年中拍摄了一万多尺胶片,影片于1971年在全国播出。

  没有人知道红旗渠会修成什么样子,更没有人知道红旗渠会一修十年,但有一点,林县人心里最清楚:他们没有退路,别无选择。

  尽管有了储备粮 尽管有二百多万块钱,开工于最困难时期的红旗渠工程仍然是非常艰难的。每人每天六两粗粮只能供给上渠一线人员。在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建设年代,一切都要靠老百姓的双手,包括工程用的炸药。

  [采访]

  红旗渠工地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彭士俊:那当然,TNT炸药, 这种轱辘的炸药很好,效果也好,质量也高。可咱们用不起这个呀,用不起就采取用粗糠、牛粪,锯末比较好。用碾,配上硝酸铵,自己造炸药。

  《红旗渠》编导姜云川:“老百姓创造力性很了不起,比如他们修曙光渡槽,几百米长的大渡槽有的一块石头就好几百斤,40多米高的地方从地上怎么把石头搬上去,他们用木头架子搭起来,自己造土吊车,把它吊起来”

  摄影赵化:就包括小孩,上下学背着书包还搬块石头,一个个上学还搬石头,下学也搬石头,搬石头都集中起来,为什么,好垒渠就是备料。大家齐心协力齐上阵,为了把水引进林县来,所以我们当时就下定决心,人家林县的老百姓能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个红旗渠来,我们就应该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拍出一个影片的精品来。

  用土办法造起的渡槽,直到今天仍巍然屹立着。嵌刻在这些石块里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精神的鼓舞。

  就这样,林县人用铁钎,用双手开山凿渠,电影人则用摄影机去记录这些战天斗地的人们。今天,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悬挂在太行山腰上,蜿蜒回转,绵延而去,它将三十多年前的那段可歌可泣又真真切切地闪回到它的缔造者和纪录者的面前。

  [采访]

  摄影师刘浪:当时拍了红旗渠以后,好多人问我,任羊成除险,那么危险怎么除的。

  除险英雄任羊成:用钢钎朝里面一捣以后,就飞出去了,石头一塌,我就又回来了,这个是摸索经验,边学边干,你在空中腿是掌握平衡的。就跟游泳一样,掌握着平衡。天气刮风人就转圈,摘下帽子这样躺着,煽着风,就不转圈。掌握平衡掌握方向。当时除险的有二十多个人培养了四次培养不出人来,结果上了山头往下一看就休克了,或者是有的就屙到裤子里了,山里里面群众说你们林县人要想上这个山,要排这个险,你们拿命去送。这个山是见阎王的地方。他们说鹦鹉岩是鬼门关,风卷白云上了天,猴子爬不上,青鸟不敢攀,山很高,你们都是年轻人,拿了命去送。结果我们说,看看这山有多么危险,就闯这个鬼门关,排险。

  刘:你除了这么多险,那么危险的地方,有没有碰到什么危险。
采访任羊成

悬崖除险

  任:绳不是这样吊着嘛,跟着绳抬起头来,这个绳它能传上音。抬起头往上传音的时候,正好上面掉下很小的一块石块,好像是树叶一样。正抬着头往上搭话的时候,打到嘴上,一打以后,头晕,跟休克了一样,在空中什么都不知道了,悠起来了。后来清醒过来,头晕呀,往上搭话,张不起嘴了。四颗门牙压着舌头,合不上了。那在空中跟谁也搭不着话呀,怎么办。 一拔拔出钳子,拽吧。把牙一拔,拔掉,往上一联系,上面放下绳来,荡起来,除险。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红旗渠的工地上,出现了许多像任羊成这样的能手标兵。

  为红旗渠添砖加瓦的愿望不仅来自男性,也有正当青春的姑娘们。因为她们吃苦耐劳,敢想敢干,被人们称做铁姑娘。

  [采访]

  姜云川:“特别另我们感动的是铁姑娘队,他们下到几十米深的井内,那底下咱们出气都出不来。人家在那里一打洞,就半天半天的打。

  拍铁姑娘队赶烟,什么叫赶烟,因为洞很深,放了炮以后烟出不来,不能下去再继续工作,那烟有毒,像咱们这样进去五分钟就赶快往外跑,可是人家为了赶进度赶时间,他们铁姑娘队拿起衣服扫把进去赶,我们看了以后非常感动,那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赶这个活,我们看了以后就说要一定想尽办法把这些姑娘拍成,为什么呢,因为有烟看不见了,烟多了拍不上,烟少了没这个气氛,所以烟稍微一少咱们也冒着生命危险赶快进去赶快拍,所以林县老百姓确确实实为修红旗渠也牺牲了不少人。

  因为缺水,林县人深明水的珍贵,所以他们拼得性命向大自然做出最悲壮的搏击,因为亲眼目睹,摄影师最知工程的艰险,所以他们用被感动了的心去撰写这些最勇敢的人,用以昭示天下和后人。

  一同走过当年日子的老朋友已经过世,他们都曾是摄影师镜头里可敬的英雄,更是现实中不屈的生灵。所幸的是,在有生的日子里,他们终于得以享受到自己亲手创造的那份崭新的生活。还有很多的人则带着“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的理想永远地长眠在了太行山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铺筑了下一代的未来。

  1969年的夏天,林县人的心像太阳一样火热,红旗渠终于通水了

[品牌]

    “红旗渠”是新郑烟草集团的主导品牌,是全国36大名优卷烟之一。继1999—2002年成功服务白沙集团之后,我们参与了这一长江以北最大的烟草集团的品牌整合工作,对于“红旗渠”品牌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战略构想。
  对于“品牌塑造是否意味着另起炉灶”,“怎样纵向挖掘品牌核心意念”,“如何横向延展品牌传播空间”诸问题,本文集广州蓝色创意广告公司执行创意总监柳军先生、北京知名策划人刘青先生两位大家之思想,以谈话实录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相信对于国内烟草企业与广大营销传播界人士,仍不失借鉴意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